【發哥表弟】周振遠憑珠寶設計揚威海外 退休衣錦還鄉盼回饋南丫島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9/01 22:23

最後更新: 2022/09/07 22:49

分享:

分享:

周振遠一生專注於珠寶業,在國內有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,近年才回港生活。(黃建輝攝)

香港不少工業曾蓬勃一時,包括電子、玩具、紡織及成衣還有珠寶行業。在行內打滾數十年的珠寶設計師周振遠,經驗豐富,曾拿下不少東南亞甚至國際獎項。長駐國內的他近年回流香港,希望為土生土長的南丫島做一點事。

南丫島今年初舉行了一個《南丫說:》藝術展覽,其中展出了周振遠的作品及設計圖,記者在現場認識了他。原來這位珠寶設計師是南丫島原居民並在島上出世,更是周潤發的表弟,現在以半退休狀態居於南丫島。

由珠寶鑲嵌到設計

周振遠將畢生奉獻了給珠寶首飾業,他說:「我在73年入行,年輕時有人介紹做寶石鑲嵌,一做就做了5年,當時那間北角廠房做很多Tiffany的貨。我在南丫島住不方便出入,更索性住在廠內,晚上開張尼龍床睡,放假才回家,月薪只得2百多元。日頭上班,晚上就在首飾工會讀設計,學成後就轉行做珠寶設計。」

周振遠參與的《南丫說:》展覽,設計了3件精美的作品。(張頌婷攝)

1978年香港的珠寶業仍未發展,專業人士不多,他在80年代已開始開班授徒,在華夏書院任教珠寶設計科,課程由謝瑞麟珠寶贊助。在不同的珠寶公司工作期間,他設計各式各樣的珠寶首飾,主要是商業款式,按當地市場需求去設計,產品多出口至美國和中東。

周振遠說:「當時美國多為簡約款式,中東就喜歡大大件、很誇張的設計,客人通常做來送給下屬,不是自己用的。香港的商業模式要做鑲嵌才能賣到錢,因此工作簡單,只要加多點鑽石及寶石就能賺錢。以前公司在尖沙咀,做遊客生意為主,今日落單明天已可起貨,最快幾個鐘已可完成。」

屢獲業界殊榮

有些客人特別鍾意特定款式,就會叫他去抄襲,以前沒有版權限制,客人有要求也惟有照做。不過這些商業設計,對周振遠來說沒有挑戰性,於是他決定去參加珠寶比賽。「商業的設計其實沒有意思,來來去去大同小異,通常也離不開女性最喜歡的單頭鑽戒、圍石、單圈等等款式。反而比賽要求作品是市場沒有、從未見過的,才是我熱愛做的。我們做藝術,始終喜歡天馬行空地創作。」

周振遠成了比賽的寵兒,在1982年至2015年間獲獎無數,包括東南亞及香港鑽飾設計比賽大獎、全國首飾設計大獎,又曾試過在同一比賽中連中三元。最高殊榮是1986年,在戴比爾斯(De Beers)國際鑽飾設計比賽中獲獎,他還記得當時收到外地電報通知得獎,更親自飛到米蘭頒獎禮,為他的人生錦上添花。

作品《浪濤》展現出源自南丫島的各種自然景象,充滿詩情畫意。(相片來源:被訪者提供)

這件得獎作品《浪濤》相當特別,是一個鑲有鑽石、水晶及黑瑪瑙的銀製頸圈,概念源自南丫島的自然風光,有不規則的海浪形態,起伏而具動感。而黑及白色的部分,則代表着陽光穿過雲層,投射在海平面之上的光影效果,是他在石排灣的家觀浪時得到的靈感。現時得獎作品仍存放在法國博物館中,為港人爭光。

國內發展有起有跌

後來香港工業式微開始北上,周振遠亦赴國內發展,在廣州、番禺及深圳等地工作。本來事業一帆風順,做過大公司總監,同時致力培訓教導年輕人,又試過自行創業設廠及門市,最高峰時期公司做到上市,有國內200多間分店,旗下職員過萬人。

可惜一場金融海嘯令生意失敗,店舖亦全被收購,要他重頭起步。「當時認為自己的創意在香港沒立足之地,市場只需要商業產品,所以才回到國內發展,他們需要我們這些人。」

國內的職場文化不同,他任高層卻無法發揮所長,笑言當年工作很清閒,另一方面產品的設計要求亦跟香港不同。「很多作品要滲入濃厚的中國文化,舉例說如龍鳳、葫蘆等等,細細件可以賣幾十萬,是意想不到的。每件產品要寫文案解說當中的中國文化,雖然是好事,但同時亦多了局限,對設計未必有利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因疫情退休回歸香港

兩年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,周振遠無法跨境上班,於是索性退下來,回到南丫島生活。他們名副其實是珠寶世家,太太在港島設首飾店,女兒也創立個人品牌,現在他閒時也會接單做設計,不過他認為最重要是希望為南丫島有所發展及貢獻。

如早前的《南丫說:》展覽,他特意設計了3件展品,《歡樂頌》是索罟灣在秋冬潮退時,有很多小白鷺出沒,因此在青金石上有一隻跳舞的小白鷺,給人喜悅的感覺;《海龜》除了代表島上的深灣海龜保護區,更有歸來的意思;還有以半月及小船表達的《月夜》,都充滿了周振遠對南丫島這個家的感情。

今年65歲的他說:「始終年紀大了,未必再想開店或做生意,反而有意回饋南丫島,例如教育及作品展覽等。我小時候讀書的學校已停辦荒廢,我計劃活化搞一些活動,為南丫島做點事,希望這小島可以繼續發展下去。」

記者:張頌婷